初2数学(初2数学上册知识点)

文章出处:本站    人气:    发表时间:2023-09-27 15:03:43

初二数学学什么

初二数学内容非常关键,主要简述以下几各方面:

(1)分式、反比例函数、勾股定理、四边形、数据分析

(2)有理数、无理数、实数

(3)整式、分式、二次根式

(1)

(4)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6)统计初步、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

以上内容都是数学初步的定义基础知识,因此要做好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见、做笔记,课下针对内容做练习。

(2)

初中所有数学公式 初2的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全等三角形

边边边

边角边

角边角

角角边

斜边直角边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轴对称

等腰三角形

三线合一

等边三角形

实数没什么好讲的

一次函数

y=kx

y=kx+b

(a+b)2=a2+2ab+b2

(a-b)2=a2-2ab+b2

(a+b)(a-b)=a2-b2

初二的数学难不难啊?应该怎么学?

我来分别说一下吧

初二是整个初中的过渡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初中生,初二意味着以下几点:

1、两极分化和成绩的定型期;

2、核心竞争力的最佳训练期;

3、签约名校资本的积累时期;

4、个人习惯和素质的养成期;

5、心理状态和性格的成型期。

可以看到,无论从中考还是更长远的成长生涯来看,这个时期就是一个积累精华、历练本领和树立方向的关键阶段。因此,谁能牢牢的把握住初二,就是在提前把握未来的中考命运。

初二上学期:两极分化初现端倪:学生水平初步拉开。

对于初中三年有一句经典概括:"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这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将初二年级的特点概括的非常到位。

为什么一到初二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

1、初二上学期数学中的平面几何难度加大: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形式多样、模型众多,辅助线的构造变化多端、技巧性强,致使学生感觉初二几何比初一难度阶越较大,而且比较繁杂和抽象,多数学生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对数学产生畏惧,兴趣开始减弱,是造成后续数学成绩下滑的始作俑者。

2、一门全新学科的加入--物理:相比数学至少7年的学习,物理属于突然进入且没有基础,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开好头很重要,否则会丧失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物理的进入,在初二上学期对两极分化的"贡献"主要在于增加了课业负担,占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

综合以上两点的共同作用,一般在初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成绩出现明显下滑,从初一的梦幻中惊醒,跌入初二两极分化的现实当中。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防微杜渐,见微知著?

1、把初二的压力缓冲在初一:初一是初中的黄金期,如果能利用好,对缓解初二的压力会很有帮助。建议,在初一的下学期开始,有计划的提前进行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的学习,先入个门熟悉基础,为初二做好衔接和铺垫。另外,英语方面也可以在初一制定长期的单词计划,放长线,把单词量任务分散到初一和暑假。

2、暑假先行,初二领跑:物理一定要在暑假提前学习,因为在大家都站在基本同一起跑线时,一点点的提前付出,都会成为领跑的资本。

3、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细节: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是训练一个人按规律做事和把握细节的过程,对于学生无论在平时听课学习,还是考试测验中都会大有帮助。另外,从长远上看,初二上能不能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会对学生能否在中考减少细节扣分起着决定性的

苏科版初2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

5.完全平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初二主要数学学什么

代数.(2次根式是重点)

几何(学三角形.和多边星.主要在平行四边形上)

函数(初二上有一次函数.初三上有反比例函数和2.次函数.应该会提前上)

统计.概率(这个很简单.只要上课认真100%会做)

解方程(想学好2元1次方程.代数是基础)

祝你能有好成绩!

初2数学上册知识点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边角边(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边边(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定理: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定理: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推论: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定理: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定理: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好初二数学的方法: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整式乘法三个公式”,我看在座的有的背得出,有的就背不出。在这里,我向背不出的同学敲一敲警钟,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特别是初二即将学的因式分解,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二、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方程”的思想: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简单的三角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形成良性循环。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初2数学(上学期基础)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仅供参考:

一、线与角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3、对顶角相等;同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4、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1)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6、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7、平行线的特征: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8、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二、三角形、多边形

10、三角形中的有关公理、定理:

(1)三角形外角的性质: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③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三角形的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11、多边形中的有关公理、定理:

(1)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2)×180°

(2)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为360°

(3)欧拉公式:顶点数 + 面数-棱数=2

12、如果图形关于某一直线对称,那么连结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13、等腰三角形中的有关公理、定理: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定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4)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

(5)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4、直角三角形的有关公理、定理: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条边的平方和,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5)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特殊四边形

15、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16、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7、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18、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19、矩形的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0、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1、菱形的判定:(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2、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3、正方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3)两条对角线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4)两条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4、等腰梯形的判定:

(1)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5、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6、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梯形的两底边,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四、相似形与全等形

27、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1)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2)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

(3)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4)相似多边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5)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8、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9、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0、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有两个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5)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五、圆

31、(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都相等,都等于90°(直角);

(3)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圆的直径

32、在同一圆内,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33、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34、(1)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35、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

36、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外角等于内对角

37、垂径定理及推论: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所对的弧;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六、变换

37、轴对称:(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2)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交点一定在对称轴上;(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交点一定在对称轴上;(4)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38、平移:(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即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2)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对应角相等;(3)经过平移,两个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9、旋转:(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即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2)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都是旋转角)(3)经过旋转,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40、中心对称:(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41、位似:(1)如果两个图形不仅相似,而且每组对应顶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2)位似图形上的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http://www.szxcwtzx.com/news/show.aspx?id=1092&cid=28)

初中数学几何定理集锦

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3。对顶角相等。

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6。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7。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初2数学(初2数学上册知识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16。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9。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及其逆定理。

21。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相等。

2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4。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5。菱形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7。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两个弦心距中有一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对量都相等。

36。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弧。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43。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线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46。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37.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47。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8。切线的性质定理①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②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③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49。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连结圆外一点和圆心的直线,平分从这点向圆所作的两条切线所夹的角。

50。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51。相交弦定理 ; 切割线定理 ; 割线定理


币游国际AG厅-ios/安卓/官网app下载 | 免责声明 | 皖ICP备17020059号-1